2021年,有网友造反。今年,“逃逸算法”成为很多人关心甚至亲自实践的壮举。
算法信息流似乎粗暴地充斥了我们的眼睛:电商推荐信息流永无止境;即使没人注意,时间还是会被Tik Tok吸收;曾经保守的微信订阅号再次修改,简单折叠关注内容,连接推荐信息流.
据我所见,都是算法。无论你打开什么App,它都在被观察、记录和分析,然后反映在“自以为是”的信息流中。——没有控制感,这是不愉快的。
对算法的反思一直都在,尤其是今年,这并不是中国网民独有的。当时,算法信息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争议。
就在上周,社交平台Instagram终于松口,表示将在2022年初把按时间排序的信息流选项还给用户。这是该平台在2016年改变信息流后首次正式公布这一计划。
在这背后,其母公司脸书受到了批评,或将诉诸新的立法来敦促平台公布算法细节,甚至迫使平台允许用户停止使用算法推荐。
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矛盾的方面。一方面,算法信息流的领域还在不断扩大,微信订阅号也是如此,国外视频平台Youtube也是如此,其最新的短视频信息流短裤是纯算法排序的。
另一方面,算法信息流也被迫收缩。抖音最近还表示,它正在测试新的技术手段,以限制有害信息在平台上的传播。我们的信息流是“算法过剩”吗?全世界都在问同一个问题。
A
反对算法信息流的人往往怀念算法前的时代。算法推荐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应用虽然很早,但真正影响一代网民获取信息方式的时间节点还是在2016年。
国外的Twitter、Instagram和国内的微博对时间线信息流做了很大的改变,完全覆盖了之前的时间线信息流,并不激进。
当时国内外网友习惯打开App看关注的人发了什么,时间从近到远慢慢开始。
突然,从纯粹的时间信息流,我被踢进了算法时间流。一个月前和三天前的内容,关注的人和不关注的人都混在一起,只觉得迷茫和嘈杂。
早在2012年,微博就开始尝试一步步做“智能排序”,2016年的改版更是让用户摸不着头脑。万一你忘了五年前有多怨恨,请允许当时的网友在网络考古中评论:“我是正常人,可以自己把微博转发。”你抱怨你的平台,平台运营平台,发了两年牢骚。直到2018年,推特终于给用户增加了一个选项。用户可以点击几次,选择显示信息流的时间顺序。巧合的是,微博也是在同一年做的,比刚刚下定决心的Instagram早了好几年。
现在,如果你打开微博,点击“关注”中的“最新微博”选项,就可以按时间对消息进行排序。
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。第一个是平台这样做没有宣传,入口不明显。还有很多人还能做到这一点。
其次,这个选项是给你的,但是每次使用都要重新设置。比如打开微博,点击两次,看到时间信息流,关闭软件再回来,就要重新做一遍。
信息流被修改后,微博中很多用户逃到了“微博国际版”。苹果商店这个版本App的推荐词是:“享受时序,刷微博。”
微信订阅号的改版也是同样的思路。2020年,微信订阅号的改版打乱了原本的反向时间线,引发了一场口角。今年,测试新版信息流的方式又要出来了。订阅号信息流将折叠相关消息并连接推荐信息。然而,时间和信息流一直在那里,它并没有完全退位。
怎么看,这个选项并不大方,更像是一种“友情帮助”,而算法信息流依然是主角。
如果说经历了信息流改版的老平台,我们还是给用户保留这个选项。近年来出现的以算法著称的平台根本不在乎。
比如在Tik Tok,即使切换到“Follow”页面,看到的也是你关心的博主发布的内容,但排序并不是纯粹的时间序列;甚至,你的“你追随的人”名单也会因为双方互动的频率而顺序改变。
也就是说,“纯时间排序”在Tik Tok并不存在。
现在国内恐怕只有微博国际版、微信朋友圈、豆瓣才能看到纯时间线信息流。
B
社交平台对算法信息流的热爱是有根据的。
时间线排序虽然干净,但也“无聊”。在这种模式下,刷完微博十分钟就没有动力再打开了。根据脸书2014年的一份内部报告,关闭推荐算法会导致一系列后果:用户浏览和发布信息的时间减少,然后他们返回平台和登录平台的频率降低。
算法信息流本身就是一门生意,和广告是好兄弟。打破时间线,让“花钱买曝光”的头条功能更好。微博2017年Q3财报显示,9月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900万,广告和营销收入同比增长77%。就连“不知道信息流”的微信,这几年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“惊喜”。《看一看》开播后,张小龙曾在2018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表示,订单号不是信息流,而是收藏,“想看信息流可以看一看”。
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微信订单号也变了。
没办法,微信订单号遇到了纯时间排序的瓶颈。一直被外界认为明显去中心化的微信,自然不希望看到大V成为新的中心化流量入口。加入算法相当于把死水变成活水。你也可以看到你没有注意到的东西,你错过的精彩内容可以重新出现在你的眼前。
如今,消磨时间之王抖音(或TikTok)利用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对算法的崇拜。无论是他打开几次,还是打开后刷一会儿,对于在竞争中奔跑的平台来说,都是一样的:吸引你,留住你。
一个人的一天就是24小时,无论你是社交平台、图文平台、短视频平台还是一切。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,你就不会得到它。没有算法信息流,用户夸你然后花三个小时在Tik Tok做慈善?除了豆瓣,没人做这种亏本的事。
让信息流“算法化”对平台来说更像是一种命令,而不是一种任性的选择。
C
喂头算法就像你妈觉得你冷,逼你穿长裤子。外面是否真的很冷并不重要。如果你自己不选择的话,穿长裤子是很烦人的。
再说你妈让你穿长裤子,至少里面还有点温暖,平台给你算法——猜你喜欢什么;为你推荐;关注的人也关注XX——,真是呛人。
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平台有一万个正当理由,为什么看不到这么多微信官方账号?我不会为你推荐它。你很难找到新的内容。这个内容很少看到,但是数据证明很好。用户总是会不服气:我在乎什么?你在乎什么?
在脸书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,有许多例子,许多内部文件已经发表。有报道称,在测试过程中发现,如果给用户时间信息流,用户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上,因为他们无法高效地找到信息。
这样的善意显然不够强烈。接收更多信息,观看更多信息,然后?所有的信息不是都在爆炸吗?“低效”不是更好吗?
其次,还有一个关键问题,就是没有感情的算法有时会放大危害。事实上,对脸书算法的批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“加剧种族歧视”和“加剧未成年女孩的焦虑”等问题上。
类似的事情国内没有发生过,最近的一次是9月份小红书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事件。用户搜索亲子乐园信息后,出现了很多未成年人生活的视频,其中不乏一些“边缘球”内容。小红书后来道歉说存在审核泄露的问题,但算法信息流的另一个问题是,当审核要屏蔽的不“坏”的内容被高频推荐淹没在一个人面前时,也会有量变和质变的可能。
脸书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反驳。首先,“平台”只是展示信息的媒介,张一鸣几年前就说过:“我们不是媒体,我们更关心的是信息的吞吐量和多样性。”
但是这个说法在2021年还没有被买过,发布内容的不是你,而是你整理信息,责任不清。
算法信息流“有用”,但不一定“好用”。库克在今年1月的计算机、隐私和数据保护大会上的批评一针见血:“在虚假信息和阴谋论猖獗的当下,我们不能再对一种技术理论视而不见,这种理论认为所有的参与都是良性参与(参与时间越长越好3354),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。”
目前的算法是否让邪恶变得更加危险?是的,有。但是回到时间和信息的流动,时不时的是解决办法吗?不一定。
有相当多的观点对算法信息流持积极态度。有网友说,如果现在是纯时间信息流,刷起来会太无聊,还是算法信息流“有意思”?
纯时间信息流和现有的算法信息流似乎并不完善。遗憾的是,目前人类处于这种水平,试图将古法还原为时间的信息流,似乎更像是平台的权宜之计。对于这个问题,不是简单的A和B之间的选择,目前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改善时间信息流的状态,真正把主动权还给用户。
毕竟面对“超额算法”,觉得自己没有控制力的人最容易有两种反应,一种是干脆逃跑,另一种是交头接耳,最后累积成尖叫。